“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建设基层,宣传新思想、带去新技术、拓展新平台,贴近群众、服务社会、践行初心是我来驻村的初衷。”省司法厅选派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沙子街道云丰村驻村干部赵晓林说,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规模,推进移风易俗等工作,是本职也是追求,更是淬炼意志,不忘初心践行使命的体现。

2021年4月,时年42岁的赵晓林受组织选派到云丰村驻村。经过两年的“摸爬滚打”,他从刚开始的“蹒跚学步”到“稳步前进”,从“无从下手”到“得心应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最初的话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印下了坚实步履。

理思路定目标启征程


(资料图片)

初来乍到,人地生疏。面对新的工作环境,面对村情不熟悉、语言不通给他带来的困难,他努力改变自己,深入群众,和群众一起学习地方语言,克服沟通交流上的困难,熟悉了解村情、掌握民情,帮助村“两委”围绕怎么干、干什么,进行层层剖析,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他发现村里有产业、有产品,横在村民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是产品卖不出去、没包装,品牌不响、意识不强。为增加村民的干劲和积极性,赵晓林每天到田间地头掌握产品品质,开院坝会发动群众,上下奔走找渠道。在他的帮助下,云丰村的干部、村民都干劲十足,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生产,取得了大丰收,202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830元,全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大幅度提升,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辛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到了大幅度增强。

收获往往是由无数的心酸和汗水堆砌而成。语言不通,他便克服困难学习地方语言。到村支两委干部和群众中间,与他们交流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想法,并且联系对接相关单位,带领村干部实地考察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深入到群众家中、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政策,用真心真情解开群众心结,抹去疑团疑虑,一遍又一遍。面对发展上的不足,他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引进新技术。面对村委电脑、打印机、空调等设备的老旧,他积极协调相关单位支持,补齐基础办公设备,提升村级服务能力。

经常组织召开院坝会,用生动鲜活、浅显易懂的地方语言宣讲法律知识,增强村民法治意识,提升村民防诈骗能力,免费提供法律援助、向困难家庭送米送油、话家常……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致力于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堵点,赢得了群众的认可,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解难题夯基础促发展

“孩子上学是大事情,一刻也耽搁不得。”赵晓林立即自掏腰包,给两个学生3000元生活费,帮助他们解决眼前困难,同时,联系企业进行帮扶,为他们的生活来源提供了保障。

去年,听说村里舒苇苇和周晓东两个困难学生家庭因疫情影响没有收入,生活靠打零工维持,面临着辍学的风险。他一下子就急了,马上就叫上驻村队员,着急地带着米、油上门了解情况,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舒苇苇、周晓东一致表示:家中的生活来源问题得到了稳定解决,他们可以放心地回到学校上学了。

驻村以来,赵晓林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再小也要去做、再困难也会克服。

看着土地里烂了一地的农产品,听着群众无奈的叹息声,赵晓林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农产品等不起、群众等不起、乡村振兴更等不起,解决农特产品销售问题迫在眉睫。思前想后,逃不出一个“卖”字,于是制定了三套方案。

紧急售卖囤积的农特产品,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将现有农特产品和囤积的货物卖出去,解决眼前的问题;创建品牌,包装优质农特产品,加大宣传,增加产品的知名度;搭建销售平台,解决怎么卖、卖给谁、谁来卖等长远问题。

赵晓林经过上下对接,成功创建“黔云沿丰”品牌,对优质大米进行包装售卖,并多方筹集资金5.5万元,在村里建设大米加工作坊,还联系销售企业在“一码贵州”“一码游贵州”开创了农产品销售平台,最终形成种植、收购、加工、包装、售卖一条链的稳定生产模式。同事们评价:总能在赵晓林身上看到一股子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儿。

截至目前,“黔云沿丰”品牌累计销售大米2万余斤,为村民创收8万余元;他还整合省司法厅帮扶的七个村农特资源,帮助农户成立公司,专门销售农家豆腐干、岩百合粉、糯米包子、红苕粉、土鸡蛋、土蜂蜜等沿河农特产品,助力沿货出山。目前,沿河农特产品已得到市场的认可,共计销售剁椒5.4万斤,销售额10万余元;推售洋芋3.26万余斤,销售额5万余元……

为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识,增强预防网络诈骗能力,解决普法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赵晓林结合村级现有资源,创新普法方式,利用应急广播设备,在村里创建乡村智慧普法系统,每天分时段为村民广播法律知识,并通过案例介绍有效预防了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智慧普法系统的建设,为村民组之间架起了法律知识、政策宣传等的“空中桥梁”,该案例为全国首创,被法治日报、天眼新闻等媒体作为创新案例进行宣传推广。

正是他这种敢干、干到底的精神,团结帮助村“两委”在乡村振兴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堡垒。争取上级资金25万元修建村精品水果园蓄水池,协调2台疫情防控终端一体机用于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协调资金打造省级法治乡村示范村……

搭平台聚人才谋新篇

赵晓林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从本质上解决农特产品滞销问题,必须结合当前电商新做法,提升农产品的品牌价值。通过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的方式获得消费者信任,增强品牌、产品、主播与消费者的黏性,以此提高农产品市场的接受度和复购率。”他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尝试通过电商直播带货方式,为沿河县滞销农产品寻找新出路。

“此果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尝,我们沿河的空心李入口那叫一个酸甜,一口下去清脆爽口,巴适得很……”直播镜头前,一群年轻的乡村“新农人”,正通过电商直播介绍着沿河农特产品。直播团队通过销售空心李、辣椒、牛肉干、土鸡蛋、豆腐皮等农特产品,销售额达29万余元,为群众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

赵晓林积极推动云丰村“黔货出山”,在验证直播带货成效后,赵晓林又到处寻找资源,积极联系爱心电商运营企业,试图为沿河“新农人”开展电商直播培训。在他的努力下,省电信公司、省电子商务云公司等相继到村为村支“两委”干部和农户进行产业发展方面培训,将持续从群众中培养电商人才,为沿河县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全力以赴助力乡村振兴。

2022年,为期半个月的青年电商直播人才培训班开班培训,电商运营专家免费为村里举办了“新农人”直播电商培训班,培育出一支农村“网络直播带货”青年人才队伍,提升本地农产品知名度。为验证培训成果,赵晓林组织培训的直播带货团队参加贵州省电子商务协会举办的2022年“贵州电商”直播大赛,现在已经进入了决赛圈。

藏在心灵深处的内疚

“从奔赴沿河的那刻起,我就是沿河的儿女,沿河的百姓也是我的亲人。看着他们脸上幸福的笑容,那一刻,我明白我们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赵晓林说,两年的时间,我与云丰村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村民收入有了很大的增加,村情村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逢年过节时,总能在他脸上看到淡淡忧愁,原来赵晓林心理始终牵挂着家中已年过古稀的父母。

“从沿河到贵阳虽然只有5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回去一趟,却至少要耽搁1天的时间。”赵晓林说,去年打电话问及父母的身体情况时,母亲为了不让他担心,便隐瞒了生病卧床的消息,想到父母年迈、生病无人照顾,自己却不能在身边尽孝,阵阵愧疚和自责涌上心头,止不住的掉下眼泪,久久无法释怀。

就是这么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工作者,他的身上却有着难能可贵的干劲、韧劲、拼劲,诠释着党的精神,坚持着党的作风,在基层一角,默默扎根奉献,绽放着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芒。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瀚泽

编辑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