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得心应手的微信成了老年人复杂难办的大事;衣服开缝了眼睛看不见修补;楼道堆积杂物,电动车楼道充电,楼顶漏水,消防中控瘫痪,下水道堵了;东家需要家政服务,西家邻居闹翻了......群众遇到急事打“110”是常识,但是这些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私事打”110”就是滥用警力,如果拨打“12345政务热线”会过多占用政府资源,于是,社区“110”应运而生,应时而动,既解了燃眉之急,又让居民备感温暖。
潍坊市潍城区南关街道仓南街“社区110”工作法,是在南关街道落实“三比三看”,推行“三级联动,我在现场”工作法实施意见后,仓南街社区和派出所联合城管、消防、市场监管、民政、政法、物业等多个部门开通的一个民生诉求电话。社区专门开设了“社区110”服务窗口,由警务助理和三名网格员轮流坐班“接警”,同时推出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24小时接受群众反映问题,社区对“警情”,快速反应,接诉即办,打造“十分钟服务圈”。
(资料图)
一个核心,N支队伍,打造治理新模式
仓南街社区以“社区110”为单位成立党支部,将基层党建与社区服务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凝聚各行业党员力量,建立N支红色队伍,开展“党建+便民互动”志愿服务,共同围绕建设以“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家和社区”的共同目标,强化党群互动,让红色基因遍布每个网格。
2月28日上午,“社区110”党支部揭牌仪式在仓南街社区成功举行。
一项诉求,一张清单,彰显治理新担当
“社区110”平台通过服务窗口、电话、入户、微信等各种方法收集“警情”,24小时不打烊,将诉求按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养老医疗,就业创业、法律咨询,便民服务进行网格分类、记录、任务分派、反馈工作成效,形成一诉一清单,网格党支部按照清单主动认领“警情”,对接有关部门,发挥“小街道,大社区”和“格中六员”力量,以“多级联动,我在现场”工作法,及时研究,分解交办,让这些诉求和“警情”有人来解决,而且能解决好。春节期间的一天晚上,热线电话骤然响起,生资宿舍的居民郭像玲急切地说,下水道堵了,家里满是臭水,警务助理李昆“接警”后,马上联系网格员尹春晓,立即赶到现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战,下水管道疏通了,大家才放心的回社区吃晚饭。
“社区110”服务窗口24小时
“社区110“是对“110”和“12345政务热线”的有益补充,是社区的服务平台和窗口,是家门口的“保护神”,是居民随时待命的“亲人”。他不仅解决问题和诉求,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利用热线探知空巢老人。疫情封控期间,“社区110”热线访问一位空巢老人刘俊英,接通以后得知老人想孙子了,但是又不会视频通话,网格员马上到老人家中和其儿子视频通话,看到三岁的孙子在屏幕上不停地叫奶奶,老人感动得留下了泪水,颤抖的双手紧紧握着网格员久久不愿放下。
另外,“社区110”集合志愿者的力量,如虎添翼,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亲人”。2021年疫情期间,第三网格业委会主任张立勇和第二网格退役军人刘温江利用自己在辖区内常年积累起的人脉,分别组建了38人的“红色党员突击队”和21人的“温暖站南志愿队”,且2021年以来这两支队伍组织开展“党建+便民服务”各种志愿活动24次,将一些邻里矛盾、楼道占用、停车难、楼顶漏水等问题化解在了网格,真正实现社区服务“零距离”,加大了为民服务力度,提高为民服务能力。
一种效应,一份蝶变,展现治理新风貌
以“社区110”为单位成立党支部,设立服务窗口,开通服务热线,建立线上平台,实现了社区治理和服务从单方到多元的转变;将各方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产生了信增效应;如今的“社区110”已经让大家养成了“难事不发愁,有事找社区”的习惯,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社区110”工作法,全力打造组织有力度、治理有态度、服务有温度的“家和社区”。“一日一清零、一事一清零、一诉一清零、多级联动,我在现场”,这是“社区110”对居民的庄严承诺。下一步,社区将继续运用好“社区110”服务平台,延伸服务,拓展“网格110”。(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报道)